#行业资讯 ·2022-09-02
工程结构安全监测的传感设备是监测体系感知的触手和眼睛,数据准确、可信、可靠至关重要。以清华大学为主编单位立项的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安全监测传感设备技术要求》项目正式启动编制工作。标准适用于房屋、公路、铁路、市政、水利、能源等多行业的工程结构安全监测,规范常用的振动、力、应变、位移、地震、环境等传感设备的选型、检验、校准以及养护更换等技术要求。
编制背景
工程结构安全,是城市建设、运维与更新的重要内容,是打造安全、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必然要求。结构安全监测是工程结构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从高层结构、大跨结构、文物建筑到危房结构的安全监测,从特大跨径桥梁到中小跨径桥梁的结构安全监测,从公铁隧道到市政地铁隧道的结构安全监测,从核电安全壳到风电新能源结构的安全监测等,工程结构安全监测涉及到人民群众“住”与“行”的方方面面,重要性不言而喻。安全监测已成为工程结构安全保障的重要防线。
从工程结构安全诊断的感知-识别-评价3个层面分解,安全监测的传感设备是结构安全监测体系的最前端,是感知的触手和眼睛。监测传感设备是数据可靠准确的基础保障,支撑着后续的工程结构性态识别、评价工作,进一步服务于工程结构的建造安全(施工监测与监控等)、服役安全(健康监测)等全寿命周期。如果传感设备测不准,后续所有的结构安全性能识别、评价工作将如同空中楼阁、无本之木。因此,确保监测传感设备的可靠运行,确保测值准确、数据可信、长期稳定,是工程结构安全监测的根基与基石。在工程结构监测领域,现行国家标准主要为监测技术类别,规范了监测系统设计要求与实施方法,缺乏对底层传感设备与传感设备产业的技术要求。综上,亟待从国家标准层面立项、规范工程结构安全监测传感设备技术要求,给出常用的振动、力、应变、位移、地震、环境等传感设备的选型、检验、校准以及养护更换等技术要求。
当前,传感设备及系统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成为支撑万物互联、万事智联的重要基础产业。工程结构监测类技术应用正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产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标准编制项目力求服务行业发展与国家需求,为相关产业提供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支撑。
会议情况
2024年12月24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结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清华大学主编的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安全监测传感设备技术要求》(计划号20241971-T-333)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清华大学新土木馆召开。来自主管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产标处、归口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结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编单位清华大学以及参编单位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与技术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结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朱爱萍秘书长主持。主编单位清华大学樊健生介绍标准编制的背景与需求,强调了传感设备监测在工程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感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委会和各位专家对主编单位的信任与支持,承诺将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标准的编制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产标处姚涛处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标准化工作作为支撑工程建设的抓手,要进一步提高站位,不断加强学习,提升团队的标准化能力建设,明确标准的程序性要求,根据需要充分组织行业优势力量,编制组单位应代表性强、适当包含产业一线技术单位,高质量完成标准化工作。朱爱萍秘书长指出保障和提升标准质量的重要性,要求编制组通力合作,严格按照进度、高质量完成标准的编制工作,随后宣读了标准编制组成员名单,宣布《工程结构安全监测传感设备技术要求》编制组正式成立,清华大学樊健生担任主编。
清华大学刘宇飞对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安全监测传感设备技术要求》的编制背景、前期调研、编制大纲进行了汇报,对标准的章节内容安排、编制工作的进度安排和任务分工进行了详细说明。与会人员就标准编制工作大纲展开了充分讨论,并通过了标准编制工作大纲。本次启动会为标准编制工作确立了方向,编制组成员展现出按期高质量完成编制工作的共同承诺和决心。在工程结构监测国家标准工作组等协助下,本标准将在后续一年内完成编制任务。
标准章节与编制时间
标准主要技术章节:
传感元件技术指标要求
采集装置技术指标要求
安装与防护要求
标定与校准体系
维护与更换方法
传感设备选型
标准编制节点:
2025.01~2025.05 拟组织多轮编制工作会议,稳定编制组与草案内容
2025.06~2025.07 拟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2025.08~2025.11 拟提交送审稿
--来源--岩土网https://news.yantuchina.com/
如有任何疑问 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咨询微信客服
1111-111-111
立即获取方案或咨询top